本報記者 包興安
2月2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22~2023)No.11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簡稱“藍皮書”)。藍皮書顯示,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經過十多年快速發展壯大,我國云計算產業鏈供應鏈正邁入新發展階段,呈現一些新特點。
技術方面,正在形成以云原生為核心的融合技術體系。伴隨容器、微服務等云原生核心技術趨于成熟,云原生技術架構、業務應用和架構安全都在加速演進,彈性智能、高可用性、強自愈性和高可觀測性的核心特征凸顯,其自身的資源適配能力更強、資源使用效率更高、敏捷開放能力更強的優勢也更為突出,市場對應用云原生技術解決應用解耦,資源整合與運維調度的需求快速增長,采納率顯著提升,技術應用逐步從單點服務嘗試向體系化應用演進,正在形成以云原生技術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技術鏈和融合性云計算產業技術體系。
架構方面,正在構建以云網邊為主體的一體化架構體系。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速,傳統上相對獨立的各類數字技術和資源開始呈現快速融合態勢,云計算、邊緣計算以及網絡之間正在迅速實現云邊協同、云網融合一體化發展格局,打造出新的以云網邊一體的算力基礎設施架構。利用該架構,云計算服務商可以高效快捷對邊緣節點進行統一調度和管理,實現資源、數據、應用、服務、安全和運維等協同,顯著增強了云計算產業服務各類應用場景的能力和效能。
云計算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體系建設方面,零信任理念成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管理的重要理念,成為打造新的網絡安全體系的關鍵理念和實踐路徑,正在形成以零信任為指引的云計算產業鏈供應鏈可信安全體系。
生態方面,正在塑造以云平臺為底座的完善生態體系。站在數字經濟發展新起點,云平臺正在將云計算、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與傳統IT基礎設施融為一體,正成為數字化轉型和數據高效開發利用的新一代IT底座。相比傳統IT基礎設施,云平臺借助云原生技術等融合型技術池化資源,將異構的計算、存儲、網絡資源虛擬化形成資源池,實現基礎設施、平臺和軟件服務能力的組件化、模塊化,更好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各種智能化、定制化的云計算場景服務需求,加快打造以云平臺為底座的云計算產業鏈供應鏈完善生態體系,助推經濟社會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
(編輯 張明富 上官夢露)